週六共修法會

時間: 10:30am - 11:45am ,歡迎大眾一同參與、同獲殊勝功德與法益的善因緣


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…..」此一經文常見於佛經起首的通序中,文短但意深:即佛陀說法之因緣需待六種成就,即:

1.如是,稱信成就:佛法大海唯信能入,信受法是佛所說而不疑,故稱信成就。

2.我聞,稱聞成就。即阿難親聞佛之說法,故稱聞成就。

3.一時,稱時成就。即指說法之時間。佛現身垂應與眾生感應道交,不失其時,故稱時成就。

4.佛,稱主成就。即指說法之主。

5.在某處,稱處成就。即指說法處。佛於天上、人間、摩揭提國、舍衛國等處說法,故稱處成就。

6.與眾若干人俱,稱眾成就。即指聞法之眾。菩薩、二乘、天、人等諸大眾雲集聽法,故稱眾成就。

以上六緣具足而教法興,故稱之為六成就。此一說法的盛況與殊勝,以現代語言觀之,可謂共修法會之濫觴。

但許多人對佛教修行觀念,常存有錯誤的認知:如修行人須隱於山野獨自苦修、或離群索居不問世事;此一謬見,除造成出世與入世的隔閡外,亦阻斷佛教對人世的關懷。殊知於佛陀時代,佛陀藉觀弟子之根器,喜好禪修者,鼓勵於蘭若處凝心靜慮,修練心性;而須藉大眾警策之力者,即以共修方式加行大眾,以修證解脫之彼岸,此為佛陀漚合度眾之慧。從許多佛經中,我們可以看出佛陀側重的教法非於「別」而是在於「共」;如《增一阿含經》中,佛陀告訴弟子:「諸比丘,惡知識法當共遠離。善知識法念共行。如是,諸比丘,當作是學。」說明大眾須「共同」修行遠離惡法,共修善法,方能成就道業。即是藉大眾之力彼此砥礪與鞭策,培養正見驅向菩提;更可藉大眾之磨練,消弭習氣,圓融生命。修

綜觀佛陀說法四十九年間,每每以大眾聚集的方式教導四眾弟子,除藉「大眾熏修希勝進」的方式,讓弟子於道業上有所成就外;亦可讓弟子體會以大眾之力,集眾人之福德、智慧與善緣,共同實踐佛陀對於人世的關懷。在《出曜經》中,連瓶沙王亦鼓勵眾臣「共治朽故塔寺,復共發修願:我等諸人心齊意同共治此寺,設有毫釐福德者,不墮三塗八難之中,便生天上人中同處不異。」這說明大眾齊力修福、發願的力量,往往勝過獨自修行、發願者之處。即由同一處學、同一師受,藉共修的力量提升自身外,亦可將修行的力量,凝聚成善念的連結。因此真正的修持,在於大眾能得「共修善者而為伴侶」(《菩薩善戒經》),而「共同」成就善業。

時至今日,「共修」是否依然符合現今社會的需求?佛門如何與時俱進,以現代共修方式接引大眾?是教界需思考的議題之一。以佛光山之共修法會為例,除早年念佛共修法會外,為配合現代人時間、空間不足的情況下,規定海內外道場於每星期六舉行共修法會,凝聚全球二百五十個道場參與人數的力量,串起大眾的願心與善念,共同迴向法界一切眾生,藉此共創佛光人間淨土。尤有甚者,開山宗長星雲大師,為了接引社會大眾與青年,孤明先發改革共修模式,於每星期日於佛光山福慧家園,以講座、表演、歌唱、修行分享之共修方式,將深奧的佛法帶入生活中,期以「佛法生活化、生活佛法化」之理念,將佛法根植於大眾心中,共創佛教之「心」殿堂。

一個善念是一份力量,千百萬個善念則有千百萬的力量;個人之力無法為之者,藉大眾共修之力,將善念、善行、善語散播出去,遙與靈山勝會者冥契接心,重回佛陀時代的共修盛會。(摘自佛光山福會家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