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修法會 介紹

共修法會

自修與共修的不同,在於一個人修行,力量有限,好比用一根手指頭打人不痛,共修就如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拳頭,可以產生力量。

用火點燃一根木材,火力有限,好多的木材就能產生熊熊的火焰,共修可以助長彼此修行的力量。

共修法會

共修法會


自修與共修的不同,在於一個人修行,力量有限,好比用一根手指頭打人不痛,共修就如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拳頭,可以產生力量。

用火點燃一根木材,火力有限,好多的木材就能產生熊熊的火焰,共修可以助長彼此修行的力量。

解與行,是每個佛教徒一生的功課。有時需要自修、自學,有時候需要配合大眾的時間共修、共學,藉由集會共修可以增長個人內心的力量,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道誼。到了現代,佛教走入社會,為了接引不同層次的人士接觸佛法,佛教的弘化方式趨向多元化,以因應時代所需。現在很多人喜歡到寺院道場聽經聞法、集會共修,對象不侷限於佛教徒。佛教也從寺院走出去,到各機關、團體乃至校園舉辦各類型的活動,讓更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
在這個講次中,就集會共修的定義、內容,自修與共修的不同,以及如何規劃、推廣集會共修等提出說明。

1:在佛門、道場裡的修行有很多種,所謂「共修」,一定要集合多人共同修行嗎?
答:在僧事裡,出家人不只要領導信徒共修,即使在寺院裡人多,自己也要共修,所以領眾薰修,對出家人而言是很重要的。

修行,有個人的自修,如自己拜佛、誦經,還有與大眾共同修持的法會、課誦、坐禪等。自修與共修的不同,在於一個人修行,力量有限,好比用一根手指頭打人不痛,共修就如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拳頭,可以產生力量。用火點燃一根木材,火力有限,好多的木材就能產生熊熊的火焰,共修可以助長彼此修行的力量。

就如念佛、打佛七,這一邊的大眾念「阿彌陀佛」、「阿彌陀佛」,要換氣時,另一邊還在念「阿彌陀佛」、「阿彌陀佛」,彼此的唱念就如推波助瀾、波濤洶湧,有人高唱之後,還有人唱的更高,隨著大眾的念佛聲浪,精神就昇華了,共修集會是很有意義的。

2:就自修而言,自修有什麼好處嗎?
答:自修有很多好處,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的功課。要參禪,就坐下來觀心;要拜佛,就站起來禮拜;要讀經,就打開經本讀經。總之,自修比較隨心,可以隨自己的時間、體力,也有很多的方便。

3:目前一般寺院道場有哪些共修項目可提供大眾參加?
答:天主教、基督教都是在禮拜天共修、做禮拜,而佛教過去每個月的初一、十五,大家也會到寺廟裡拜拜。到了現在,只是初一、十五到寺廟拜拜是不夠的,佛教也隨順社會,無論是星期六、星期天,白天、晚上都舉辦很多活動,如法會、拜懺、講座、念佛、參禪、讀書會等等,開放讓信徒來道場共修,所以現在的佛教普及很快速。

4:共修時,大眾一起唱誦,可是有的人不開口,這樣的共修有功德嗎?
答:集眾的力量很大,有了團隊精神,自然力量會聚合在一起。共修的力量如果有十分,那麼參與的每個人都能得到十分,不會像水果切下來,你拿一角、他拿一角,每個人只分到一小部分;共修不同,每個人的發心都是圓滿的,即使有人不開口,功德也不會減一分的。
佛教的修持,即所謂「願心有多大,成就就有多大」。

5:大眾共修時,不懂得誦經、持咒的內容,只是聽、看,這樣來參加共修,會有修行的作用嗎?
答:有作用。我會誦經,固然有作用,即使聽人誦,但我不懂得內容,不過我感覺到誦經真好;或者你唱讚子,我不會,不過我覺得你唱的很好聽,那麼我和你的功德是一樣的。
就相當於你布施,我沒有錢布施,不過你布施我很歡喜,可能我一念歡喜心就比你實際的布施更清淨、擁有更多的功德,佛法是不可思議的。你布施給我,我只是接受,不只你布施有功德,我接受也有功德,這就是「施者受者,等無差別」。
佛法就是這麼平等,共修不論是唱、是誦、我會不會,並不重要,只要有心,能夠隨順佛法、隨順善美,功德是不可思議的。

6:如果隨大眾唱誦經文,經文裡的字唸錯,會很嚴重嗎?
答:如果是不認識這個字而念錯,不是有意的,這並不嚴重。在這一點我可以有一個證明,當我們誦念《金剛經》結束之後,有一段〈補闕真言〉,它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在誦念中,萬一有哪個字念錯或缺漏,加誦〈補闕真言〉就可以圓滿如法,說明誦經即使有一點差錯,可是誦的人心意沒有錯,還是有補救的辦法。
過去有一位老太太每天念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她這個「吽」字不認識,就念它的半邊「唵嘛呢叭咪『牛』」,她每念一句,就撥動一顆黃豆,一天要念一斗黃豆,「唵嘛呢叭咪牛」、「唵嘛呢叭咪牛」,就這樣念了一、二十年,黃豆都不需要用手去拿,每念一句「唵嘛呢叭咪牛」,豆子就自動「篤|」的跳一顆過去。
後來有一位法師聽到,告訴她:「老太太你念錯了,不是唵嘛呢叭咪『牛』,是唵嘛呢叭咪『吽』才對!」老太太一聽,「唉唷,錯了,再改過來。」從此她念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豆子卻不跳了。所以這個「念」,心境要一致、統一。
經文的念誦有各種字音,如英文、日文、韓文,音聲多有不同,只要念的人以虔誠恭敬的信心來念,效果是一樣的。因此我們念經,字念錯是無心的錯誤,並不是太嚴重,但不可以有心,認為「錯了不要緊」,那是見解上的錯誤,就很嚴重了。

7:隨眾共修時,心裡卻煩惱妄想,這樣的共修有用嗎?
答:還是有用。為什麼呢?共修可以增長個人的福德因緣,不管當下是真心誦念還是妄想紛飛,都是結緣。
雖然心很散亂,但是我的口在念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,散亂也有散亂的功德,只是功德不是很集中、不是很大,卻不能說沒有功德。

8:共修唱讚子或誦經時,您認為木魚的快慢速度應該如何與大眾配合?
答:司打法器的人,要知道「大眾慧命,在汝身上」,如果法器司打不如法是有罪過的。所以一場法器敲下來,讓大家念的很愉快,就等於指揮、奏樂,全體大合唱一樣,大家會感到歡喜暢快。如果敲木魚的人速度快慢都不合乎大眾節奏,不是太快就是太慢,就會擾亂全場的和諧。
我一向重視木魚敲打的音聲大小,人多時,聲音當然要大一點,人少,就小聲一點。如果殿堂裡人少,還敲得很大聲,人很多時,卻敲得很小聲,讓人聽不到,這就不行。敲法器的人不是為自己敲,是要因應與會大眾的快、慢,順應大眾的氣息,念到該快的時候要快,該慢的時候就要從容不迫,這種速度快慢、聲音大小的拿捏,還是要隨著經驗、情況而決定。

9:參加共修的人如果唱誦音聲太大,或者他的快慢節奏與其他人合不上板,這樣對大眾的修行會不會有影響?
答:這樣當然不行,因為大眾共修的唱誦,等於大合唱、齊唱,有一定的韻律,如果突然冒出一個音量超越大家,就不和諧了,所以唱念要和諧。
就法器來說,佛教的引磬是「叮─」、「鐺─」,配上木魚「篤─」,聲音很和諧。我們在寺院共修習慣的人,根本就沒有動念,什麼時候放掌、什麼時候合掌、什麼時候要禮拜、什麼時候要轉身,這些動作都很自然,法器一響,大家都很習慣隨順著去做。
一個僧團,從法器、唱誦的協調與否,就可以看出內部的人事是否和諧如法。只要有一個人出差錯,大家都會感受到、會很訝異,心想:「這是怎麼一回事?」所以一切法器都是龍天耳目,不能有所差錯。

10:共修時,聽到旁邊的人唱誦音聲不佳而心生嫌惡,這樣的修行是否得當?
答:唱誦者自己的音聲好不好,應該自知,所以一般音聲不好的人,在唱誦時都是「你大聲,我小聲」、「你小聲,我就不出聲、自己默念」。為什麼?唯恐自己的聲音出來會打閒岔。
在大眾的共修當中,如果有一個人不顧念大眾,常常走音,別人就會對他感到厭煩、討厭,這都有所不當;而聽的人也沒有修養,缺乏忍耐、體諒他人的心,念誦的人也不自知,在這樣的環境下要隨順大眾,彼此都要注意。

11:共修時經常遲到、早退,是否如法?
答:在法會共修裡,當然有一些職事因為職責所在,要先去開門、關燈,需要走動、早退,這種情況下他是服務大眾,不是為了自己的事,所以有時候遲到是讓大家先走,他要留下來收拾,不得已而遲到,這是如法的。如果你今天沒有公務,應該到而你不到,應該離開你卻不離開,這是不當的。
所謂的規矩,只要在寺廟裡住久,會感到所有的規矩已不成規矩,因為他住習慣、都定型了,時間一到,要做什麼自然大家就一起會合。

12:寺廟道場舉辦共修,一次共修以多少時間比較恰當?
答:寺院裡的出家眾,由於已經習慣於集會、共修,時間長短並不是很大的問題。過去大陸各家叢林的家風不同,如寶華山,一個早課需要一點三刻,將近兩個小時;金山的叢林,晚上一支大板香,也是兩個小時,因為是出家人,不管坐香兩個小時,或者一個多鐘點的早課,對他們來說都習以為常了。
如果是一般的信徒,一場集會共修兩個鐘點坐著或站著不動,似乎時間太長了,就有必要調整一下,讓他們也能接受,這場共修集會才有功德。

13:寺院道場的課誦內容,都已有固定的型態,是不是可以更改呢?
答:談到更改課誦內容,過去已經定型的像〈楞嚴咒〉、〈大悲咒〉、〈十小咒〉等讚偈,是由過去一些有經驗的大德們定下來的,能依照這樣的內容、蕭規曹隨,這也很好。
如果你對這樣的課誦形式有新解、有另外的方法,對修行上、氣氛上有所助益,在時間上掌握得宜,只要合乎佛法,等於誦念《金剛經》、《彌陀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一樣是誦經,至於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呈現,並不重要,只要能達到修持靜心的效果就可以了。

14:每次的集會共修,是否一定要安排開示佛法?
答:集會共修重要的是要安排人開示。一場集會共修既然名為「法會」,就是要說法,要能行解並重,不能光是誦經打坐而沒有開示、講說,這會流於形式而不能讓人心開意解。講說開示對信徒的教化是相當重要的。

15:共修時,跪著誦經或站著誦、坐著誦,哪一種姿勢比較好修行?
答:我從小都是站著課誦,一站就是一、兩個鐘點,天天如此,站久就習慣。一站,五、六個小時,六、七個小時,無論是站著或跪著,我都經歷過。剛開始難免不太舒服、不太習慣,不過修行就是要學習忍耐,既然是規矩,就必須照著作,因此都沒有什麼意見。
到了現在,自己要領導信徒共修,慢慢衡量到站著沒有坐的好,因為坐著比較不費力,大家就能用心誦經;如果是跪著,讓大眾很虔誠,只有短短幾分鐘的祈願,這麼跪著誦念也很有意義。
無論是站、是坐、是跪著,或者繞佛、經行、行香,重點是要適當、合宜,那麼行、住、坐、臥一樣都是修行。

16:集會共修有時要拜願、拜佛號,佛教裡要拜的佛號很多,如《三千佛名經》等等,在集會共修時,您認為應該拜哪些佛菩薩的聖號比較適合?
答:過年的法會,有拜萬佛、拜千佛,裡面的一萬尊佛、一千尊佛可能都不認識;光是知道名字沒有什麼意義,不如選擇自己認識的,如「本師釋迦牟尼佛」、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」、「消災延壽藥師佛」,或者拜一些菩薩的聖號。
禮拜這些佛菩薩,不一定在多,只要心裡虔誠,例如拜觀世音菩薩,觀音菩薩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拜的人跟他很有緣分,這個功效就不一樣。拜佛不是在多,是在於虔誠、受用。

17:集會共修的課程及進行方式,應該如何進行?
答:過去寺廟的早晚課誦、五堂功課都有一定程序。
到了現在,面對社會的信徒,經常有共修集會,當中要誦什麼經、要有什麼程序、需要多少時間,不再拘泥於叢林寺院的早晚課,可以重新修訂適合信徒、適合他們的信仰、適合他們瞭解的內容。
課誦圓滿後,能為他們作一個簡單的講說,讓大家知道一些佛教的掌故、歷史,佛教的資訊,讓他們對佛教生起信心,生起想要瞭解佛教的嚮往之心。所謂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「行」與「解」的相應是很重要的。

18:集會共修的內容,有的要唱、有的要念,信徒需要學習才有辦法跟上,如果經常改變內容或作變更,是否恰當?
答:在內容上,倒不需要經常改變,但總要持續一段時期。例如早上誦《普門品》、晚上誦《阿彌陀經》,即「早觀音、晚彌陀」,也很適合。
或者不念經,因為早晚光線不佳,文字不容易讀,或者沒有那麼多經本,就以拜願的方式,一句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一拜,拜半點鐘、三十二拜、四十八拜,這也可以,大家會拜得心情愉悅。佛法要契理契機、觀機逗教,要能契合大家的需要。

19:在寺院道場的禪堂裡可以念佛嗎?
答:過去的禪堂有所謂「念佛一聲,漱口三日」,念佛是不被准許的。但它不是不相信淨土,而是要你靜下來參禪「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」,它不要你藉助其他的力量,就是要你專心一致。其實阿彌陀佛與我沒有仇,念「阿彌陀佛」也是要一心,能做到一心也是禪,因此你認為禪堂可不可以念佛呢?
我們現在倡導禪淨共修、禪淨雙修,參禪、打坐、念佛都不要緊,佛光山的禪堂旁邊有淨業林、念佛堂,我就把它定名為「禪淨法堂」,裡面有禪、有淨,就表示禪淨融和,我一再主張「解在一切佛法,行在禪淨雙修」,意即在此。

20:舉行集會共修的場所,除了寺院以外,可以在其他地方嗎?
答:共修的場地並不限於寺院,現在也有借用學校的大禮堂拜大悲懺、借哪個公共場所舉辦八關齋戒,因為寺院空間有限,不足以容納這類大型的法會活動,走出去辦法會、活動,對社會也有很大的幫助、很有意義,不少教育機構、機關團體會歡喜贊助、參與的。

21:佛教的集會都是修行,一般來說,就是唱讚子、誦經,或者禪坐、念佛,然而在集會共修裡,是不是還可以包括像聯誼之類的活動?
答:有時候有需要。例如週日共修,有一位外地來的大德法師,我們可以邀請他做一場講座,可是我們自己的功課也不能不做,一樣是念佛的照念、參禪的照參,只是請那位大德法師增加一個開示、一個講座,並不影響大眾作息。
或者在什麼節慶,如佛誕節等特別的日子,可以增加園遊會、聯誼會,或者讓大家上來報告心得,那也是一種度眾的方便。集會共修與全世界、社會上的信徒都有關係,那麼將內容辦得活潑、多彩多姿一點,也是很合理的。

22:就如我們讀書,從小學升中學、大學,有一個次第,那麼集會共修的層次應該如何再提升呢?
答:在佛法裡,念佛、參禪、講座,各自的程度是深、是淺,要如何來訂定層級呢?或者念經,念《阿彌陀經》是幾年級的程度?念《普門品》、《藥師經》是幾年級?事實上是很難認定的。
再者拜懺,各種懺儀如水懺、大悲懺、金剛懺,深淺有時也很難定位,因此就隨順因緣,經常更換不同的懺法讓信徒多方體驗、學習,也能提供不同根機的信徒一個修持的機會。

23:寒暑假或春節期間,我們可以舉辦哪些集會共修?
答:幾十年來,我們開辦暑期的夏令營、大專佛學夏令營、中學夏令營、兒童夏令營、信徒的夏令營,或佛學講座、各種佛學、專科的講座,乃至各種佛七、禪修會,這些都是共修,可以讓所有的信徒隨喜參加。
有一個「短期出家」的活動值得一提,就是利用寒暑假期間,讓信徒可以像八關齋戒一樣遠離家居,到寺廟學習出家人出世的生活。短期出家可從一個禮拜、兩個禮拜到一個月,讓在家人於平日習慣「擁有」,有家、有錢、有愛情、有兒女的生活之後,讓他來到佛寺體驗「空無」的美妙生活。
當一個人孑然一身、無牽無掛的時候,就能感受到無窮、無盡、無限的美妙,對他的人生也會得到很大的啟示。

24:寺廟裡舉辦在家戒會,或者辦讀書會、抄經會,乃至佛學會考,算不算是共修?
答:有沒有共修之名並不重要,總之都是弘法活動。比方舉辦佛學會考,辦了以後讓大家關心、留意閱讀佛書,增長佛教的知識;或者舉辦傳戒會,信徒到寺廟受五戒、菩薩戒,讓他感覺到做人要以戒律為規範,對他的信仰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此外,辦讀書會也很好,從儒家的典籍到現代一般知識、應用類的書籍或佛教經典都可以。近年來台灣天下遠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教授,倡導讀書風氣,他提出「把家庭的酒櫃變書櫃」,鼓勵人人每天省一點錢、買一點好書。
因此佛教舉辦的各種共修集會,都是對社會、對大家有益的活動。

25:寺院道場應如何運用集會共修,來接引青年人的參與?
答:現在佛教界都是用心良苦,一些大寺院施展各種方便,來接引青年人接觸佛法。不過將來最好能聯合政府、學校,在校園裡開設佛學課程,可以有正式的學分;青年到佛堂、寺院做了多少好事、功德都要做記錄,將來能給予表揚。
強化青年的倫理道德信念,提高青年務實力行的精神,並且讓佛法淨化人心,帶動社會的和諧。

26:除了青年以外,我們要如何安排一些適合於兒童的集會?
答:講到教育,其實兒童時期的道德教育最重要。有人說「學佛的兒童不會變壞」,確實如此,在佛教裡,最起碼的教育是教導小朋友不要虐待小動物;不要偷竊、拿別人的東西;不要暴力,不與人打架;口要清淨,不要罵人;要勤勞、有禮貌,出門前說「爸爸媽媽,我去上學了!」回家說「爸爸媽媽,我回來了!」幫媽媽挑菜、排碗筷、做家事,拿報紙給爸爸看,從小讓兒童培養家庭的倫理、道德觀念,給他們良好的身心發展,這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很重要的。
如果現在的政府或教育機關的官員、學校,一味的讓兒童脫離宗教,不讓他們接觸佛教,這是社會的一大損失,對兒童更是很大的損失。

27:推廣集會共修,對佛教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幫助嗎?
答:如果所有寺廟都來辦集會共修,每一個寺廟的出家眾都來參與,出家人的地位將會提升。因為出家人是社會的老師、社會大眾的教員,大家就會尊敬你,你才有資格被人稱呼一聲「師父」。
對社會人士來說,除了他們在世間的應對談吐、教育、道德規範之外,到佛教裡受一點其他的教育,可以補助他做人處事的觀念,讓他們將來在身心發展上更健全。佛教的共修活動,對於佛教、社會,都有很大的貢獻。

28:有一些社團、公司行號或一些工廠,乃至監獄、醫院,會邀請道場的法師去領導共修,佛教走出去領導共修是否得當?
答:佛教走出去,對佛教是一件好事。不過最要緊的是佛門需要對師資加強訓練,對教化內容要有更新改正。佛教本身也要舉辦師資訓練的機構,讓我們儲備人才,將來能到學校、監獄、工廠弘講教化、協助舉辦活動。

29:對外領導共修的對象,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機關、單位,我們在內容、質量或動員力方面有什麼應該注意的事項?
答:每個出家人,要到各個社團、機關、學校去說法、弘法利生,本身要健全,包括自己的談吐、知見、儀表、威儀、講說的內容及自身的佛法涵養,有佛法才有辦法。
今天的佛教,講究的是人人是否都具備佛法?你有佛法,還怕沒有辦法嗎?

30:集會共修要培養師資,如果一個道場出家眾人手不夠,在集會活動時,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些義工,或比較有修學的居士來幫忙?
答:這是有必要的,居士們來幫忙出家眾,對佛教的發展是有幫助的。他們在社會上都是有經驗、有學歷,佛教能結合在家居士的力量,對於度眾會有更快速的成長。

聯絡我們


3456 Glenmark Drive, Hacienda Heights, CA 91745

+1 626 961 9697

感謝您對佛光山西來寺的支持與愛護,如果您對網頁有任何問題,歡迎您提出意見及相關問題,讓我們可以有機會提供給您更好的服務。

webmaster@hsilai.org

贊助我們


佛光山是一個行人間佛教的菩薩道場,以社會及常住大眾、多元佛教事業為優先,舉凡教育、文化、慈善、醫療等各種利生的事業,都積極參與。

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宗風,認同我們的理念,歡迎您隨喜贊助我們。涓滴的護持將會匯集成大河,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。並秉持著「給人信心、給人歡喜、給人 希望、給人方便」的精神,於佛光山全球資訊網設置安全、便捷的「佛光山線上捐款系統」,俾使廣大信眾能輕鬆種福田,點亮心 燈,照亮世間的每一個人。

www.hsilai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