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/22/2022

天主教與佛教對談 分享「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」之詮釋

【人間社 心功 洛杉磯報導】佛教天主教對談7月22日於線上進行,有天主教代表Saint Andrew教堂Father Alexei Smith、洛杉磯Valley College教授Michael Kerze、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教授James L. Fredricks、約拉馬利蒙特大學學生Darya Jones及佛教代表西來寺慧澤法師、東本願寺Rev. Fredrick Brenion、慈濟基金會Sabrina Ho,共7人出席。

繼上次有關佛教「一闡提」的討論,召集人Michael Kerze邀請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Prof. Fredricks,分享對於聖經中「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」之詮釋。在新約聖經中,有一段耶穌基督為了解答猶太人律師的問題,因而講述這一段「好撒瑪利亞人」的故事。撒馬利亞人在古代的以色列是被視為低下階層的民族,而在此比喻中,當遇到被強盜遺棄在路邊的商人,只有這位「撒瑪利亞人」見義勇為地幫他包紮傷口並送往客棧療養。這段故事其實是在提醒我們,無論一個人出身的貧富貴賤,只要肯樂於助人、為別人設想,都是大家值得尊重的「好撒瑪利亞人」。

Rev. Brenion在回饋中表示,佛陀在成立教團的時候提出「四姓出家,同為釋氏」,提倡種族平等的觀念。就如出家前為人理髮的優婆離,先於其他釋迦族王子出家,則應視為是他們的師兄,因此王子們見到優婆離都應該向他頂禮。

Father Alexei分享,在發生911事件後反回教的情緒高漲,他也是以這此比喻來分享給參加祈禱的信者。記得之前他到耶路撒冷朝聖的時候,因在人群中迷路而走失了,幸虧遇到當地的一位「好撒瑪利亞人」(回教徒小孩)的引導,而重新找到自己的朝聖團。前來聆聽的信者中就有人回饋,之前都不了解「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」,今天終於明白了!

最後,召集人Michael Kerze表示,由於西方文化對於個人主義的崇尚,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重視個人的權益,而忘卻了自己對於社會亦有相對的責任。因此,希望下個月的對談能針對於各個信仰,對於「權益與責任」(rights & responsibility)的進行進一步的討論。對談在大家滿心期待中,圓滿地結束。

照片:西來寺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