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|English|聯絡我們|參加捐款 |
![]() |
主頁|「貧僧」有話要說目錄 |
二十一說 : 我簡單的管理學 貧僧的管理學就在 |
![]() ![]() 我的出身,家父是單傳,據說他出生二十八天,我的祖父就去世了。在他十餘歲的時候,我的寡祖母也去世,只剩他孤苦零丁一個人。我出家的生活就和他的單傳一樣,出家人都有同門、同宗,濟濟多士,但我的師父和我的師兄都早逝,尤其我人又來到台灣,更加的孤單一人。 為教志同道合為眾服務奉獻
有一位出家的徒眾是香港大學管理學系畢業,在四、五十年前,管理學科就已經有人注意。所謂人事管理、財務管理、學校管理、圖書管理、醫院管理、工廠管理等等,貧僧看到這位徒眾自恃高學歷畢業,心有所傲,就告訴他,管錢,錢不講話,隨你用法;管物,物也不開口,隨你搬動;管人,就難了;但管人也還不太難,最難的,是要管自己的「心」啊!你會管「心」嗎? 貧僧童年失學,不但沒有進過學校念書,連學校都沒有看過,曾經有一次台灣大學邀我去講「管理學」,當然我不敢應允。雖然佛教也有管理學,像叢林兩序大眾、四十八單職事、清規戒律等,這些我都沒有做過深入研究,哪敢對人講管理呢? 後來,曾經擔任過教育部長的張其昀先生,他在陽明山創辦了中國文化大學,並且在民國六十九年(一九八○)找我去擔任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長。他致詞時說:「整個華崗就是一個大叢林,在此歡迎我們的住持星雲大和尚回來。」我聽了以後心有所愧,雖然在佛光山開山,但也不敢自認是住持。因為一個住持,要對叢林四十八單職事、清規戒律相當熟稔,所謂住持三寶,我想貧僧還不夠條件。 不比較不計較心平即得自在
說起佛光山的管理學,貧僧覺得,只要肯得上下大眾同甘共苦,只要心平,又何處不能自在呢?當然,我也經常告訴僧信弟子「不比較、不計較」,不把人我是非得失放在心上,日子就會很平安的度過。我寫過一首〈十修歌〉,就是希望對修道者有所勉勵,後來漸漸的也為大家所傳唱。 五修吃虧不要緊;六修待人要厚道;七修心內無煩惱;八修口中多說好; 九修所交皆君子;十修大家成佛道;若是人人能十修,佛國淨土樂逍遙。」 做人安於老二處事懂得無我
我也覺得佛門裡教我們的發心、忍耐,是非常有用的。發心就有力量,發心就會心甘情願,發心為佛教服務、發心要廣度眾生、發心為常住工作、發心肯吃虧耐勞……能發心,還有什麼得失計較的呢? 忍耐,更是重要。不但做一個出家人,世間上每一個人要想生存、生活,都要能忍。能忍,就知道人我的關係,就知道情緒安定的重要。人家一句話、一件事,跟我來往,都要我去認識、接受、負責、擔當、處理和化解,都要有忍的智慧、忍的力量。 因此,貧僧很早就寫了一首〈剃度法語〉,告訴要求入門的弟子,假如你要問我怎樣做一個出家人?對出家人的看法是什麼?這首〈剃度法語〉就不光只是唱一下而已,你必須好好思量。這是身為佛光弟子必須實踐、奉為圭臬的座右銘: 佛光山上喜氣洋,開山以來應萬方。好因好緣多好事,青年入佛教爭光。
在佛光山,因應社會結構的改變,是到最近十年,才改為五點半早覺。在此之前,全山大眾早晨四點半起床,五點禮佛做早課,六點鐘過堂,七點鐘在教室聽講學。三個小時後,聽板聲十一點半過堂用齋,飯後跑香,稍微休息一個小時,下午一點半到三點半繼續上課。然後出坡服務一小時,四點半盥洗、用藥石(晚餐)。晚上七點自修複習,九點鐘晚課拜願,晚上十點,在鐘鼓聲之下養靜睡眠。星期六、星期天,人來客去,除了上課以外,還要分班去接待客人參觀、服務三餐,為大家典座行堂分食。 有時候,外請的老師只有在禮拜六、禮拜天才有時間前來授課。經常在教室裡,老師一來就是一整天的課程,甚至把晚上自修的時間,都用來講學。解門之外,行門修持有:抄經、打坐、朝山,二六時中,佛聲不斷。 雖然外面也有人批評我們,但貧僧常有一個感覺,想問批評我們的人:「你們能每天在教室裡面坐六到八個小時上課嗎?你們能每天三餐過堂,陳年累月的一飯一菜嗎?飯前飯後念〈供養咒〉、〈結齋偈〉,至少要花一小時吃一頓飯,你們能做到嗎?你們能可以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,晚上十點鐘休息嗎?你們能每日早晚功課、隨著鐘鼓板聲作息嗎?你們能為常住出坡辛勞,不會埋怨嗎?」但佛光山所有的貧僧們,每天為佛教、為大眾服務,儘管如此忙碌,忙得很開心,忙得很有意義,每個人幾乎都笑逐顏開,天天好似過年。 發揮集體創作強調制度領導
不僅如此,為了樹立佛光山的宗風思想,維護山門綱常紀律,貧僧也為徒眾立下「佛光山十二條門規」,作為四眾弟子依此修道的準則。這十二條門規是: 五、不共財往來; 六、不私自募緣; 七、不染污僧倫; 八、不私自請託; 九、不私收徒眾; 十、不私置產業;十一、不私蓄金錢; 十二、不私造飲食。 在佛教裡,這些規矩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卻不容易。因為,佛光山不是個人,而是一個教團,佛光人的作為,不能只為個人求安樂。凡有所作,都要想到團體、大眾,都要顧及團隊精神,要有「大我」的觀念。大眾依共同法則、共同制度,共同所信、共同所依,共同的自由,作為行事的準則,這就是所謂「集體創作、制度領導、非佛不作、唯法所依」。 後來,跟隨貧僧的徒眾、信徒漸漸增多,想到台灣大學的師生都自稱「台大人」、文化大學的華岡師生也稱「華岡人」,因此,凡與佛光山有緣的人,都應可以稱為「佛光人」。為了建立大家的共識,於是貧僧又陸續立了〈怎樣做個佛光人〉十八講,讓僧信大眾對於佛光山的宗旨、目標、道風、守則,有一個深切的認識。十八講的內容,可以參閱《人間佛教系.佛光與教團》。
「成就歸於大眾」指的是,佛光山創辦的佛教事業,都不是我們個人能力所及,一切都是全體大眾共成的。 所謂「利益歸於常住」,在佛光山,一切都依佛陀建立「六和僧團」的理念而行事。「六和」是指戒和同遵(法制的平等)、利和同均(經濟的均衡)、見和同解(信仰的一致)、身和同住(和樂的相處)、口和無諍(語言的親切)、意和同悅(心意的開展)。在佛光山常住裡,雖然個人不富有,但也沒有人為生活憂心,無論衣、食、住、行,生病、旅行參學等,一切都有常住照顧,因為不私蓄、不占有,可以說是無憂無慮的佛國淨土了。 而「功德歸於信徒」,則是說信徒在這裡發心、修行、奉獻、護持,一切的緣分、功德都應該有他們一份。 以上種種說來,其實說我是「貧僧」,除了金錢,這許多的思想、理念、制度,甚至三好、四給、五和、六度……都是我的財富法寶。若要問貧僧的管理學是什麼?實在說,貧僧的管理學就是在大雄寶殿的規矩裡,在禪淨法堂的法制裡,在典座齋堂的發心裡,在勞動出坡的作務裡,在人我關係的和諧裡,在佛法正信的悟道裡。我希望佛光山適當的貧窮,過清貧的生活,這就是中道的管理學。除此之外,貧僧還有什麼管理學呢?所謂「有佛法就有辦法」,有了佛法,又怎麼會去怨天尤人、慨嘆自己呢? 原來世間上不是以有錢、無錢來論貧窮富有,貧、富,還是在心裡上的感受。行文至此,對於自古以來在大陸叢林裡流行的「貧僧」兩個字,貧而不貧,自然也就理所當然了。 |